本帖最后由 飞云大侠 于 2011-8-4 19:07 编辑
2011年 7月30日,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。我随西安纵横山水户外俱乐部的驴友们,一天穿越鳌山,拔高1400多米,行走80里山路。这次穿越可以说是“从炼狱中走过,在天堂里徜徉”。 鳌山位于太白山以西,秦岭中段太白县境内,海拔3476米,是秦岭最高峰太白拔仙台西面的另一制高点,故又称其为西太白, 是陕西的第二高峰。在驴友的眼里:螯山属于无人区,虽然没有相邻的八仙台海拔高,但由于沿途坡陡路长,连一个可以挡风避雨的建筑或者寺庙也没有,鳌山气候又变化无常,大雾起来容易迷路。穿越螯山对体能是极大的考验,是骨灰级驴友的敲门砖,有着喷血级的享受,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绝佳出行之地,但很少有一天穿越鳌山的。(今年4月23日,驴友牧野就是在穿越鳌山时,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夺去了宝贵的生命,有一篇帖子《鳌山不只是驴友的天堂,也许还会是地狱》中详细描写了当时的情况。)
虽然,近段时间,我已经有意识地高强度连续参加户外登山活动,但穿越鳌山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和我所能承受的体能! 鳌山登山口位于太洋路旁,当地人称为23公里(起始地点为磨房沟,海拔2000米),是徒步登鳌山最近的一条道路,鳌山定向穿越线路被国内驴友奉为全国最佳的六条户外游线路之一。 5点,晨曦初露,我们从鳌山登山口开始徒步,先上的是垂直拔高300多米、坡陡40-60度的练驴坡。这名字起得好啊,开始就给我这个嫩驴一个下马威。我慢慢落在队伍后面,背后美丽的山峰云海漂亮极了,因为怕掉队,我不敢拿出笨重的5d兔相机拍照,当登上垭口时我才松了一口气,才有心情去欣赏鳌山美景。 诗仙李白登山览胜,怀着对鳌山的敬仰之情,写了一首《登太白峰》五言诗: 西上太白峰,夕阳穷登攀。 太白与我语,为我开天关。 愿乘泠风去,直出浮云间。 举手可近月,前行若无山。 一别武功去,何时复更还? “ 武功”就是鳌山。眼前,鳌山的山是神,鳌山的云雾是仙,鳌山的草木是山魂。
转过一段山路,下一个拔高就是"崩溃坡”,之所以叫“崩溃坡”是因为这段拔高相当的长。从鳌山的路标之一牛头树到杜鹃花海林,一直到鳌头,我基本在匆匆赶路。因为领队事先就说明11点前未到鳌头就要原路返回,我不愿当返回者,穿越虽然很难很难,对我这个快60岁的老头来说,更是难上加难的严峻考验,但我要坚持下去,我要通过这次穿越来谱写人生的壮歌。
到达鳌头,11点15分了,领队准许我们一批慢了10几分钟的队员穿越。这时,我眼眶湿润,我为我能闯过第一道难关而高兴的差一点流泪! 鳌头到最高点导航架(3467米)要穿过相对平坦的跑马梁,但路还是很长。因为跑马梁属于南北气候交界山梁,天气变化无常,常常起雾,山坡平坦宽阔无参照物可循,四周很难分辨方向,很容易迷路。户外组织除了留路标,还在每一段路中停留人员来指挥驴友前进。
12点50分,我们终于到达鳌头最高点导航架。大家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。
告别导航架,开始了艰难的石海之行。
我们手脚并用,在石海里腾挪跳越。
在名符其实的石海中,人显得多么渺小。 经过几个反复翻越,我们步入了一片高山草甸,总算步履轻松一些了。
路过一堆石头堆砌的小小残垣,这就是白起庙,是用来纪念籍贯本地的秦国大将白起的,残垣无语,千秋功过,更凭谁人说?在此我留下了一张唯一用5d兔照的个人照片。从照片中不难看出当时我是如此的疲惫不堪。但是在我的心中却充满了兴奋、骄傲、自豪。
沿鳌山继续东行,我们走过天然的盆景林,这里有许许多多形状奇异、造型独特的天然百年古松,有的似龙盘虎踞、有的似鹰击长空、有的似骏马腾飞,有的似怪精灵飘舞,那些扭曲的树干和枝条,凝固了自然造化,凝固了岁月风霜,也凝固了地老天荒……
穿过盆景林,映入眼帘的原始森林是另一番奇景,湛蓝的天空,飘过几朵白云,满山遍地的小叶杜鹃灌木树一望无际,如果在杜鹃花开时,那这里就是映山红满坡了! 下午,4点钟开始顺着一条暗溪往下撤。我们走的多是石溪,一路上只闻水声,不见水流,这正是鳌山暗流的奇特景观。下坡的难度超过了爬坡,我又因为膝盖有伤,每下一步就要付出比年轻人更多的艰辛和痛苦。 我们的出山口是在太白县塘口村,海拔1800米。下撤走石溪小路要下1600米的高度。天哪!我刚在天堂里徜徉,又要从炼狱中走过。。。。 我慢慢落在队伍的最后,领队在鼓励着我陪伴着我,当我拖着疲惫的脚步,跨上早早等候在那里的大巴时,已经晚上9点了!车里等待的驴友没有一声怨言,还对我赞声一片。此时此刻,我很想说一声,谢谢驴友们的支持,谢谢西安纵横山水的这次精心组织,和小鱼领队帮助鼓励和陪伴! 鳌山很阳刚,鳌山很男人。这几天,我的思绪还常常停留在那三千米高空,停留在那有着远古第四冰川遗迹地貌的人迹罕至的深山。我知道,这次经历,是一生中不灭的记忆,是我一生为之骄傲的足迹……
了解更多请看飞云大侠博客 |